
防曬乳有毒嗎?防曬乳怎麼選比較安全?
最近又看到一堆防曬乳會致癌的貼文在網路上亂竄,嚇得大家不敢使用防曬乳。拜託別被標題黨嚇到, 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拆解這些防曬乳會致癌的謠言!
一. 防曬成分被血液吸收=危險?醫師說:想太多了!
首先,化學防曬部分成分會被血液吸收這件事,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了,不是什麼新發現。那個在2019年引起恐慌的研究實驗中,有24名志願者連續4天多次塗抹含有avobenzone(阿沃苯宗)、oxybenzone(氧苯酮)、octocrylene(奧克立林)和ecamsule的防曬產品,血液中這些成分濃度迅速超過FDA安全閾值(0.5 ng/mL),而且這些成分在最後一次使用後幾週內仍可在血液中檢測到,顯示有血液吸收和潛在身體累積性。在這項研究中,其實是用超級極端的條件做實驗:(註一)
●全身75%面積都要塗防曬(想像一下,平日就算穿著短袖與短褲,全身的暴露面積僅有20-25%)
●每天塗4次,連續4天
●用量須符合標準建議量(但大多數人塗抹防曬的量遠遠不夠 :一項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試者平均防曬乳塗抹量,連建議用量的一半都不到。(註二))
說真的,除非你是游泳池的救生員,不然誰會這樣用防曬乳?
而且重點來了:血液吸收遠高於FDA標準並不意味著這些成分不安全!FDA設定的0.5ng/ml門檻,只是說「嘿,超過這個數值就要多做一些安全性測試」,不是說超過就會有毒!
另外,上面這些血液中檢測到的防曬成分中有兩個成分是與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害怕皮膚曬老的UVA防護有很大的關係。
二.UVA防曬推薦成分
UVA 射線的波長在 315–400 nm 之間,能穿透到皮膚的真皮層,會導致皮膚老化(光老化),也和皮膚癌有關。UVA 一年四季強度都差不多,占地表紫外線輻射的 90%。市面上大多數紫外線過濾劑主要是防護 UVB,只有少數能防護 UVA,而以下兩種能過濾紫外線的成分,是目前 70%–80% 市售防曬的主要有效UVA成分。
1.氧苯酮,又稱二苯甲酮-3(Oxybenzone / Benzophenone-3)
根據公開的科學研究,防曬乳成分中最令人擔憂的防曬成分是氧苯酮。它會引起過敏性皮膚反應 (註三),但症狀不嚴重。最令人擔憂的指控是,它可能影響內分泌?這裡我們需要區分兩個概念:內分泌活性(Endocrine Activity)與內分泌干擾(Endocrine Disruption)。
●內分泌活性:指某物質能與內分泌系統產生一些互動,許多我們日常生活接觸的東西,如某些食物、營養素,甚至輪班工作,都可能對內分泌產生短暫的、輕微的影響。
●內分泌干擾:指該物質對內分泌系統造成了持續性的、有害的負面影響。
許多質疑防曬乳可能會干擾內分泌的研究,僅僅是在單一的體外細胞實驗(In Vitro,即在培養皿中)中觀察到了某種「內分泌活性」,便將其貼上「內分泌干擾物」的標籤。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斷章取義」與「過度解讀」。一個物質是否為真正的內分泌干擾物,需要大量且綜合的證據,包括體外細胞實驗、體內動物實驗以及人體研究數據。目前,基於完整的科學證據,主流監管機構並未將市面上合規的化學防曬成分認定為對人體有害的內分泌干擾物。
雖然研究顯示氧苯酮可能具內分泌活性和環境毒性,但目前對於其是否會致癌或影響長期健康,仍缺乏充足證據。所以,氧苯酮(Oxybenzone / Benzophenone-3)尚未被多數國家全面禁止(如台灣、美國 FDA、歐盟 SCCS、英國 OPSS),主要原因包括: *安全性評估尚未達到全面禁用標準,大多認為在特定濃度限制下使用仍屬可接受範圍,例如:氧苯酮於歐盟防曬產品中允許最高濃度為6%。
2.阿伏苯宗 (Avobenzone/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
阿伏苯宗(Avobenzone)雖然不在上述「會被血液吸收」的防曬成分名單裡,但它跟名單裡的 octocrylene 有關聯。Avobenzone是一種常見的化學防曬成分,UVA 防護效果很好,比氧苯酮還要強。不過阿伏苯宗本身比較不穩定,遇到陽光會分解,所以通常會搭配 octocrylene 一起使用,幫助穩定阿伏苯宗(註四),是一項熱門防曬產品都會加入的成分。
三.防曬乳會致癌?拜託看清楚實驗怎麼做的!
最常被拿來嚇人的就是「Octocrylene會分解成致癌物Benzophenone」這個說法。讓我來破解一下:
Benzophenone並非防曬產品中的主要成分,而是製造Octocrylene(桂皮鹽)時可能產生的微量副產品。一間非營利組織發表報告稱,含有Octocrylene的防曬乳會隨著時間降解,產生另一種物質Benzophenone(二苯甲酮),並宣稱後者是潛在的致癌物。
這個說法聽起來十分嚇人,但讓我們用科學的放大鏡來檢視其中的誤導之處:Benzophenone致癌的說法,主要源於在實驗室中對齧齒類動物(如老鼠)進行的「高劑量口服餵食」研究。在這些極端的實驗條件下,科學家觀察到對動物的肝、腎等器官可能存在致癌影響(註三)。然而,這與人類在皮膚上「局部塗抹量」的情況完全是兩碼事。這些將高劑量口服餵食的動物實驗結果,直接等同於人類正常使用防曬乳的風險,是極不科學的。事實上,在皮膚局部應用的相關研究中,並未發現Benzophenone有致癌的證據。
儘管科學證據支持Octocrylene的安全性,但消費者仍應注意以下事項:
●開封超過一年的含Octocrylene的防曬產品應該丟棄,因為隨著時間推移,Benzophenone的生成量可能增加。
●防曬產品應避免暴露在陽光直射或高溫環境中,以防止防曬成分變質。
總結而言,基於現有科學證據,消費者不必過度擔心防曬產品中的Benzophenone問題。在安全性方面:歐盟SCCS於2021年3月31日得出結論,Octocrylene在化妝品中濃度不超過10%時,整體被認為安全。而且Octocrylene在防曬產品中的使用率非常高,也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因為它能幫助重要防護UVA的有效成分Avobenzone的穩定性。(在第二點有談到)
四.物理防曬化學防曬哪個比較安全?
很多人聽到化學防曬有疑慮,就想改用物理防曬(只有氧化鋅Zinc Oxide、二氧化鈦 Titanium Dioxide 這兩種成分)。但是!傳統物理防曬有個致命缺點:厚重泛白,像刷了一層油漆。於是廠商發明了奈米技術,讓防曬變得透明輕薄。不過要注意幾點:
●選擇微米級物理防曬較安全: 傳統型容易泛白的正常分子氧化鋅、二氧化鈦,主要是因為它不溶於水,也不溶於油,跟皮膚和人體組織都不會發生化學反應,自然就比較安全。
●奈米粒子要有包膜:奈米氧化鋅Zinc Oxide與二氧化鈦 Titanium Dioxide要用氧化鋁或二氧化矽包起來,避免光活化產生自由基,造成皮膚老化
●噴霧型防曬產品要小心:使用奈米氧化鋅Zinc Oxide與二氧化鈦 Titanium Dioxide別直接往臉上噴,先噴手上再塗抹,以免吸入風險。
五.建議:
紫外線是WHO認證的一級致癌物,這是確定的事實。防曬乳用了幾十年,全球幾十億人在用,沒有出現大規模健康問題。相反地,不擦防曬曬太陽,皮膚癌、光老化的風險是每天都在發生的。
關注防曬成分以及海洋生態環保的消費者可以選擇純物理性防曬乳(非奈米的氧化鋅或二氧化鈦),在人體安全方面,這兩種物理性防曬成分被FDA認定為「公認安全有效」(GRASE)。 或者同時搭配防曬衣物、帽子、太陽眼鏡和遮蔭才是第一線的防曬措施,這種方法就不需塗抹大面積且比較沒有爭議。
但在現實的情況中,亞洲人普遍擁有SPF越高越好的迷思,消費者較容易選擇到同時含有化學防曬劑與物理防曬的產品,因為僅靠物理性防曬成分難以實現高SPF係數(註五)。如果你需要有更好的膚感,這類防曬乳依然是安全的選擇,不過個人認為儘量避免含有較高爭議性的Oxybenzone / Benzophenone-3的成份。
完整防曬策略:
●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的強烈陽光
●搭配穿防曬衣、戴帽子、太陽眼鏡措施
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自我修正的過程。作為消費者,我們不必在絕對安全與絕對危險的極端之間掙扎。我們可以做的,是基於歐盟SCCS與美國FDA的科學共識,做出適合自己當下需求與價值的明智選擇。記住,保護好自己珍貴的皮膚是一場長期戰役,需要的是科學理性的態度,而不是被恐慌驅動的決定。
資料來源 :
1.Filling in the Evidence About Sunscreen
https://sci-hub.se/downloads/2019-07-17/eb/[email protected]
2.Application patterns among participants randomized to daily sunscreen use in a skin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374537/
3.Potential allergenicity of commonly sold high SPF broad spectrum sunscree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skin diseas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647519300474?via%3Dihub
4.Sunscreen Safety and Effica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utaneous Neoplasm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022667/
5.Building a High SPF Sunscreen Formulation with Inorganic Filters
6.A mini-review on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UV filter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8535222005287#b0125
你可能還想看
